“两会”代表竞相提出的无人机监管议案在业内引发的关注热潮尚未退去,民航局又传来了研究推行实名制的消息: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用无人机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使用不当带来的危害开始显现,比如干扰飞机飞行等。民航局会研究推行无人机实名制管理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西昌学院法学教授王明雯也于近日提出建议:制订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时,可采取技术主导、适度开放原则,采取实名制,一机一人确定操作主体,便于事后溯源。
如果无人机的实名制得以推行,从此之后,一人一机,一机一码,再辅以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黑飞”的问题在理论上有望得到有效的解决,前景看上去理想而光明。事情果然这么简单吗?
先从我国当前民用无人机的现状来看:我国民用无人机数量多,种类丰富,体积重量性能不一。其中的消费级产品已经占到全球70%的份额,在国内民用消费领域也是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优势。且消费级两三千元的亲民价格,让市场的普及变得更加简单,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青年男女,老弱妇孺“人手一机”的时代即将到来。
据笔者了解,无人机的制造门槛很低,无人机爱好者从网上下载一个教学视频,配齐各个基本部件,便宜的开源飞控仅几百元,这意味着一个完全不懂无人机的人仅需几天时间就可以低成本攒一台小型消费级无人机。
再从获得渠道来看,目前无人机的的市场销售渠道广,无论是实体门店,还是网络电商,普通消费者可以非常轻易的获得一台普通消费级无人机,无需证照审核,无需身份登记。
这就涉及到监管困难的问题。事实上,从技术层面来限制飞行高度和空域并非难事,大疆早就可以实现,不仅可以指定禁飞/限飞区域,还有预警避让技术;电子围栏、无人机云等技术行业里也一直在倡导。
从技术层面对无人机黑飞进行把控非常有必要,但是对于五花八门的无人机使用者来说,是否能够接受“实名制”的约束,首先就是个问题。如果“黑飞”的成本足够低,那么像是通过安装破解模块,突破禁飞限制的事件就会屡屡发生。因为“技术”与“破解”总是相辅相成的,且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实名制,相较以前的监管空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的确会给无人机使用者带来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一旦施行,将有效避免被政策“一刀切”全部禁飞的“悲剧”,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实名制具有其显在的积极意义。
但是,与实名制相配套的,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手段的监管,还需要管理部门的协同跟进。
对此,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空管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建平表示,空管单位应当向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和隔离空域附近运行的其他航空器提供服务,在空管单位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之间建立可靠的通信。一旦发生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指挥与控制链路失效,就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工作程序。
据笔者了解,针对在机场附近发生的多起无人机“黑飞”事件,严重影响到机场的运行效率与飞行安全,民航局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提出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程序,提高处置效率,加强宣传落实主体责任,采取措施加强强化安全监管等要求;并下发了《关于报送机场障碍物限制面范围数据的通知》。
业内人士指出,管理部门的数据分享和对接非常重要,对于无人机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性作用:究竟哪些地方可以飞,哪些地方不能飞;飞行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等。
张建平称,接下来民航局将继续跟踪民用无人机发展的动态,继续完善民用无人机发展的法规;同时加强各类技术手段应用,对无人机进行监督管理;此外,要与国际无人机研究和管理组织保持沟通,借鉴先进有效的管理经验。
民用无人机管理,不能用“一刀切”的法律法规将其“捆绑致死”,也不能放任其野蛮生长,危及航空安全和社会治安。“实名制”应当仅仅是一个开端,品牌无人机怎么注册?DIY的飞机怎么去监管?用于商业用途的和用于科研调查的无人机航拍航测,又该如何去细分管理?这些后续细节问题都需解决。
还有业界诟病的飞行审批麻烦、等待时间长的问题,怎样才能确保飞行审批渠道畅通?除了政府项目,民间的无人机报飞审批是否也能得到及时反馈?还有用户备案系统和大数据监控系统的完善,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无人机实名制,仅仅是个开始。